江南文化网,欢迎您访问本站!
您的位置: 江南文化网 > 江南

为了防治荒漠化他们在阿拉善种下5000万棵梭梭树

来源:东方网    发布时间:2019-10-31 22:53   

漫天黄沙里,他们种下5000万棵“荒漠保护神”

奥蓝摄

对于热衷于户外穿越探险的人而言,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是“生命禁区”,更是荒凉神秘又浩瀚的宝藏。

对于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阿拉善的人而言,这里的大部分地方都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沙窝子,缺水多沙尘暴、生存不易。据官方统计,阿拉善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人口仅仅只有24万人。

对于关心环境和生态的人而言,阿拉善自然环境恶劣,是内蒙古自治区沙漠最多、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而内蒙古又是我国沙化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在这里进行生态修复,无疑是一场硬仗。

阿拉善SEE基金会供图。

阿拉善SEE基金会是一家环保公益组织。2014年,为了改善环境,他们在阿拉善启动了“一亿棵梭梭项目”。截至目前,已有超过5000万棵人工梭梭树在阿拉善生根发芽,仅2019年新增数量就超千万棵。

图为三岁的梭梭林。阿拉善SEE基金会供图。

“荒漠化防治不是沙漠治理,不是把沙漠变绿洲这样的概念。沙漠是固有的生态系统,它存在是有他的合理性的。而且阿拉善的降雨量特别小,我们也不可能把沙漠全部变成绿洲。我们所做的,是在那些地表植被被破坏、正在逐渐荒漠化土地上开展生态保护项目,以此来恢复当地生态。”杨凤群是“一亿棵梭梭”的项目官员,她告诉小新,“生态关键区,这才是我们‘一亿棵梭梭树’项目”,就目前来看,我们主要致力于在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这三大沙漠‘握手’区的植被恢复。”

梭梭们不仅给当地的漫天黄沙带来一抹绿色,也慢慢改变着当地农牧民的生活。工作人员杨子强跟当地种梭梭的农牧民打了三年交道,很有感触。“种树难、种活更难。我们验收项目看到梭梭的成果率特别高时,走路都觉得轻快了。”

阿拉善农民王思兵:

背井离乡20多年,我因为种梭梭又回来了!

王思兵是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的牧民。因为自然环境恶劣,他和媳妇 1992年就离开家乡外出打工了。2016年,他们重返家乡,并在2年多的时间里种下7500余亩梭梭。

图为王思兵家的梭梭林。奥蓝 摄

“当年都是活不下去才走的,现在因为种梭梭我们又回来了。我种树不全是为挣钱,梭梭死一棵我都要难受好半天。现在看着家里一年比一年绿,我高兴!”王思兵媳妇告诉小新,她隔三差五就要把所有梭梭林走一遍,看看哪里需要管护。

图为王思兵媳妇在巡逻之余,与自家梭梭自拍合影。王思兵提供

阿拉善牧民嘎拉巴依尔:

几十年了!我家终于有黄羊来做客了!

家在腾格里沙漠的嘎拉巴依尔是个80后,之前因为一段小视频而被当地人羡慕不已。自打出生以来,他头一回在自家地界看到了野生黄羊。

嘎拉巴依尔和梭梭林。阿拉善SEE基金会供图

在他看来,这都是因为自家的梭梭林。据了解,嘎拉巴依尔和爸爸马西达来自2013年起在自家已经沙化的草场上种梭梭,至今已种1.3万余亩。嘎拉巴依尔以前在外跑车搞运输,现在卖掉陪他跑了多年的车,专心种梭梭。

嘎拉巴依尔家的梭梭林。阿拉善SEE基金会供图

马西达来老人曾说过:“蒙古族是生从自然中来,死又回到自然中去,蒙古族从祖先到现在都是崇拜自然,山上的敖包就是祭奠大自然,祈求大自然赐予雨水,让我们更好的生存下去,蒙古族为什么不在草原上盖房子,不是不会盖,是怕破坏自然,蒙古包只是把周围固定住就行了,不会对自然造成破坏,所以蒙古族对自然相当爱护,从小就教育孩子不能破坏自然,所以我们现在也想对自然做点贡献,重新拾起蒙古族的传统信念,人、动物、自然和谐相处,也是蒙古族文化的传承。”

阿拉善农民杨世龙:

今年300亩梭梭林嫁接了苁蓉,明年就能挣钱了!

叔叔杨付元。阿拉善SEE基金会供图。

侄子杨世龙。阿拉善SEE基金会供图。

杨付元、杨世龙叔侄是“阿拉善SEE一亿棵梭梭项目”的“大户”,2015年至今已种植梭梭林超9000亩。今年开始,叔侄俩尝试在梭梭树上接种肉苁蓉,搞了300亩的“试验田”。如果顺利,2年后他就能靠着苁蓉取得经济效益了。

图为在梭梭一旁嫁接的肉苁蓉。阿拉善盟委宣传部供图。

苁蓉是阿拉善常见的沙生经济作物,富含缬氨酸、赖氨酸、蛋氨酸、精氨酸等17中氨基酸;每百克干样中,总氨基酸含量4.8%以上,粗糖2%以上。2012年8月3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阿拉善肉苁蓉”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小科普:

被骆驼啃、被沙子埋、被老鼠刨根

一棵梭梭苗能长大真的不容易!

阿拉善SEE基金会供图。

因为发达的根系和固沙能力,梭梭在阿拉善被誉为“荒漠保护神”。

然而,小新在采访中了解到,

一棵梭梭想要长大,

真的很不容易!!!

图为刚被种到沙漠里的梭梭苗。 阿拉善SEE基金会供图。

在王思兵家,之前种梭梭的大部分工序依靠人工来进行。他家数千亩的梭梭林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种出来的。

王思兵供图。

王思兵供图。

马西达来父子的数千亩梭梭林也倾注了无数心血。

阿拉善SEE基金会供图。

梭梭苗被插到地里之后,需要水来灌溉。在这里,浇水也是大工程,需要用车把水拉进来,工人拿着水管一株一株地浇。

王思兵供图。

王思兵供图。

即使有机械化工具来帮忙,种梭梭、接种肉苁蓉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图为在梭梭林下种苁蓉。阿拉善盟委宣传部 供图。

作业条件很艰苦。人们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休息,吃喝都是凑合着来。

王思兵供图。

经过人们的努力,梭梭即使成活了,也不一定能顺利长大。一场沙尘暴、一只骆驼的无心一口、亦或是春天的虫灾,都可能是梭梭的灭顶之灾。

图为遭了虫灾、未能长大的梭梭苗。王思兵 供图。

即使长大了,也不一定能顺利活下去。小新在实地走访时在不少长势良好的梭梭树下面看到了老鼠洞。

当地牧民告诉小新,如果梭梭长得特别好,老鼠就爱在下面打洞、刨根。这样一来,再好的梭梭也都不容易活了。

图为老鼠在梭梭树下打的洞。奥蓝 摄

“我们不是为了追求种的数量,而是希望能种一片、活一片,希望这片绿色能持续下来。”杨凤群告诉小新,“一亿棵梭梭”与牧民合作的周期一般在三年左右,这也就保证了这片土地上的梭梭头三年的成活率。从最初土地的光秃秃、到被种上梭梭苗、再到第三年的生机勃勃,她们心中的激动无以言表。“真的,这是一份有成就感的工作。”

“像现在和春天,是补植的好时候。天一冷,牧民也会轻松多了,除了警惕周边的牛羊前来啃梭梭树之后,不需要特别的管护。”冬天马上就要到了,天气也渐渐冷了。杨凤群告诉小新,梭梭现在要自然落叶进入休眠期了,待到明年它们会更高、更大、更加郁郁葱葱!

“未来我们也会做规划调整,将‘一亿棵梭梭’项目向外延,基于阿拉善、但不限于阿拉善。”杨凤群认真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