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儿心胸外科创始人深情回忆新中国儿科事业辉煌历程
来源:东方网 发布时间:2019-10-11 13:47
丁文祥领衔团队成功研制了我国首个小儿人工心肺机,还设计一系列小儿心脏手术专用器械,为我国开展婴幼儿心脏手术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手术器械后来还被国外同行广泛应用和称赞,它们被称作“丁氏器械”
在医学领域,人类的心脏曾是“终极禁区”,在这条充满未知的探索道路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终身教授丁文祥可谓是一名与共和国共成长的医学“闯将”——
在物质贫乏年代,他成功设计、研制了以首个国产小儿人工心肺机为代表的一系列国产手术器械与修补材料,让老外惊呼“不可思议”;
过去几十年,他不断创新手术技术,让很多险些停摆的生命得以延续……
回眸新中国小儿心胸外科发展历程,多处留有丁文祥的印记。“能与孩子们在一起,让我感觉很温暖。能与祖国共成长,我很自豪。”国庆前夕,丁文祥获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这位90岁高龄的我国小儿心胸外科创始人深情讲述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儿科事业:我们不能等别人来帮助,要自强!
为了干番事业,他谨遵恩师要求的“两件事”
丁文祥1929年出生于安徽宿县。1954年,他以优异成绩从震旦大学毕业,进入广慈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前身),师从我国外科学泰斗傅培彬。“你想要干番事业吗?”“当然想!”丁文祥至今记得恩师接下来的叮嘱:“答应我两件事:一要晚结婚,二要晚生子。”显然,傅培彬是希望丁文祥能把所有精力投入工作。而丁文祥亦是一诺千金:他直到29岁才结婚,34岁时才与妻子育下唯一的女儿。
1958年,丁文祥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发明了一种空气灌肠器的疗法,让90%的婴幼儿肠套叠患者避免了开腹手术。取得一系列成果后,他又将目光投向了小儿外科难度最大的分支——小儿心胸外科。1963年,在院系调整后,丁文祥从瑞金医院转至新华医院工作,并将全部精力投入小儿心胸外科发展。
医生跑工厂,研制我国首个小儿人工心肺机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先天性心脏病治疗形势严峻。1974年前后,丁文祥在新华医院组建我国第一个小儿心胸外科。也是在这段时间里,丁文祥与同科室的苏肇伉医生,以及当时刚毕业的刘锦纷、徐志伟、史珍英、朱德明等年轻医生组成六人攻关小组,一心想赶上国际小儿心脏外科医学潮流。
至今,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教授刘锦纷还珍藏着一张黑白照片:那是1975年他随丁文祥到上海电表厂,在首个国产人工心肺机前的合影。泛黄的照片,记录着这群医生自主创新的燃情岁月。
不待医院,跑工厂!刘锦纷难忘1975年到科室报到的场景:丁文祥热情地介绍我国小儿外科的现状,当天下午,他就带着这群刚报到的“小医生”们一起走进了上海电表厂的车间,让大家看看当时正在研制的小儿人工心肺机。回医院的路上,丁文祥讲述了即将徐徐展开的我国婴幼儿先心病手术的宏伟蓝图。
“那时候,我国同国外交往有限,别说进口设备,就连查国外资料都很困难。”让刘锦纷难忘的是,丁文祥用十分坚定的口吻告诉后生们,“我们不能等,必须自主研发。”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历经无数次失败后,这个“医工结合”团队终于成功研制了我国首个小儿人工心肺机。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正是在小儿人工心肺机等必要设备的辅助下,丁文祥领衔团队,成功地为一例出生18个月、体重10千克的幼儿施行了低温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由此开创了国内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的先河。这也标志着,我国小儿心胸外科的建设正式启动。
此后,丁文祥还设计一系列小儿心脏手术专用器械,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我国开展婴幼儿心脏手术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手术器械后来还被国外同行广泛应用和称赞,它们被称作“丁氏器械”。
抢抓机遇“创业”,不断创造更好的医疗环境
丁文祥如今所在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世界最大儿科先天性心脏病临床中心之一,无数小于一岁的超低龄、低体重的复杂心脏病患儿在这里重获新生。这家年轻的儿童专科医院的诞生,也与丁文祥有关。
改革开放以来,丁文祥与美国心胸外科专家积极交流小儿心胸外科的诊治。1983年,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总裁约翰·华尔许到浙江医科大学(现为浙江大学医学院)参观前,顺道到新华医院参观,对丁文祥展示的自己设计的手术器械和设备印象深刻。华尔许当即决定与新华医院签订三年合同,并制定了进一步提升心脏外科的合作项目。
三年为期,合作圆满完成。1986年,丁文祥与华尔许敲定了进一步合作的计划——合办一家儿童医院。就这样,全国首家中外合作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于1998年6月1日正式开诊。这也是如今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的主要承建单位之一。
谈起这段“创业史”,丁文祥说:“机遇是转瞬即逝的。今天的医生不仅应该‘闷头看病’,更应该抬头看天、看世界,要为中国创造更好的医疗环境赢得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