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市民每周都会锻炼身体
来源:东方网 发布时间:2019-09-14 19:18
沿着水上公园健身路跑起来。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健身已成为很多市民经常提起的话题。在年轻人中,还有“夏天不减肥,冬天徒伤悲”的说法。与此同时,通过健身提升身体素质也成为不少人的目标。为此,近日,记者针对市民健身情况进行了采访,并对120名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有八成市民每周都会进行经常性的健身锻炼,其健身时长多在半小时以上。
现状
健身方式多种多样
9月5日7时许,记者来到石家庄市泰华街附近的水上公园走访。偌大的公园内,随处可见健身的市民。围绕着公园,有一条较长的健身路,这里人来人往。有的三两成群地慢跑,有的在健步走,还有的在散步聊天。“我习惯每天早晨锻炼一个小时左右,主要是慢跑,出出汗感觉挺舒服,然后回家洗澡吃饭再上班。”一身运动装的王先生对记者说。
随后,记者沿着健身路向西快步走,来到了公园北门口附近。只见,十几人分成了两个场地在打羽毛球。他们只为锻炼身体,已然把输赢抛在了脑后,也没有按照相应的单打或者双打规则进行。有时对打的双方中,这头儿三个人,那头儿却是四个人。不一会儿,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衫。
看到记者拍照,经常组织球友们来此打球的72岁老人吴文波说,他们从开始的几个人发展壮大到如今的35人。其中,最小的就是上高三的赵奕哲,最大的就是他自己。“只要不刮大风下大雨,我们每天早晨都在此打球。一般从早晨6点打到8点,大家都是自愿参加,每天基本上都能来十几个人,纯公益性质,不收取任何费用。”吴文波精神矍铄,说话铿锵有力,要不是他自报年龄,看起来也就60多岁的样子。他笑言,这与他长期坚持锻炼有很大关系,不仅身子骨硬朗,还让人心情愉悦,显得年轻。“老吴是个热心人,带动着有共同爱好的人每天坚持锻炼,组织大家打羽毛球已经有15个年头了,这羽毛球网都是大家自发筹钱买的。”球友刘世普说。
而在那边,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数位穿着旗袍的模特打着伞进行形体及步伐训练。这些模特们都上了岁数,几乎每天早晨都自发来此锻炼。“既能陶冶情操,培养气质,又能锻炼形体,感觉挺好。”60多岁的张女士说。记者向南侧一路走过去时,欢快的歌声传来。20余位市民伴随着轻快的节奏,正做健身操。他们动作标准,十分认真,年龄从50多岁到60多岁不等。“大家在一起练了很久了,每天早晨练一个多小时,来公园散步的人们有的看见我们跳,也就跟着跳了起来,一来二去,人就多了起来。”50多岁的赵女士介绍。除此以外,还有三五成群在一起踢毽子的,打太极拳的……健身方式多种多样。
问卷
调查对象共120人
问题一、您认为健身重要吗?
1.重要108人选择,占比90%
2.一般9人选择,占比8%
3.不重要3人选择,占比2%□
问题二、您每周健身几次?
1.偶尔25人选择,占比21%
2.1—3次59人选择,占比49%
3.4次以上36人选择,占比30%□
问题三、您每次健身的时长是多久?
1.30分钟以下32人选择,占比27%
2.30—60分钟47人选择,占比39%
3.1小时以上41人选择,占比34%□
问题四、您参加健身的目的是什么?
1.强身健体、防病治病57人,占比48%
2.减肥、健美塑形48人,占比40%
3.增强社交、缓解压力15人,占比12%□
问题五、您经常参与的健身项目是什么?(多选)
1.跑步、健身走85人选择
2.游泳、爬山53人选择
3.球类运动72人选择
4.广场舞、健身操61人选择
5.健身房练习69人选择
问题六、您进行健身的场所主要选择哪里?(多选)
1.小区公共空间(小区公共健身场地等)96人选择
2.市政公共空间(公园等)87人选择
3.中小学运动场53人选择
4.俱乐部或健身会所62人选择
5.大型体育场所53人选择
分析
市民们都认为健身很重要
在此次调查问卷中,认为健身并不重要的只有3人。市民们对于健身的重要性有着清晰的认识,有八成市民每周都会进行经常性的健身锻炼,其健身时长也多在半小时以上。在如今的生活中,强身健体、减肥塑身是市民们参与健身活动的主要目的,可以看出大家对健康的看重。针对健身的方式和地点,跑步、球类、广场舞蹈这些形式简单、方便操作的健身形式是市民的首选,年轻人由于工作忙碌大都集中在健身房健身,中老年人则倾向于公共健身场所。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全民健身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延伸
应建立公共健身设施的共享机制
社会学者彭秀良认为,发展全民健身,就应该有配套的健身设施。这些设施可以由个人购买,更应由政府出资购买,此即公共健身设施。公共健身设施如何实现共享,这才是我们需要大力关注的问题。
彭秀良说,公共健身设施的共享大致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开放型的,如街边公园的零散设施,另一种就是封闭型的公共健身设施,如公共体育馆、大学里或其他单位的健身设施等。这类封闭型设施应尽可能地对外开放,因为仅供本单位的人使用不可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必须要让更多的“社会人”来使用它们。至于如何对外开放,需要通过相关的立法予以规范。彭秀良表示,只有实现了公共健身设施的共享,才能够使有限的公共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文/图本报记者刘琛敏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