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网,欢迎您访问本站!
您的位置: 江南文化网 > 江南

浙财学子赴余姚,学习新时期老区发展精神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19-07-26 08:50   

mdash;mdash;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ldquo;重走来时路,不忘最初心mdash;探寻浙东革命根据地建功新时代rdquo;实践服务团赴余姚开展实践活动

ldquo;重华遗泽在东州,景物留奇聚胜游。rdquo;7月14日到18日,浙江财经大学ldquo;重走来时路,不忘最初心mdash;探寻浙东革命根据地建功新时代rdquo;实践服务团赴余姚针对余姚的乡村振兴与红色文化展开了采访与调查。

追忆名贤风韵,探寻姚江文化

实践团队以余姚名人纪念馆为首站,了解了以四大先贤为代表的余姚伟大先辈们的故事,正是有这些先辈的不断努力,余姚才得以成为ldquo;东南最名邑,文献最名邦rdquo;,余姚人与生俱来的文化自信,也正是为故土自豪的表现。阳明先生的故居,是阳明先生故事的扉页,是余姚精神世界的沃土。先进的保护手段让团队成员得以一窥这位心学大家颇负传奇色彩的一生。心学在当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如今心学文化不仅是汲取精神营养的第二课堂,更是学习廉政思想的精神宝地。

传承红色基因,敬缅先烈精神

作为曾经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梁弄,它被赋予了厚重的历史意义,是红色记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实践团循着先辈足迹前来参仰。指挥部的旧址就坐落在此,红色基因在小镇里慢慢沉淀。在当地的红色展馆里陈列的余姚政府所得成就与计划方针描绘着将将梁弄从革命老区转变为小康模板镇的蓝图。队员们同时了解到当地景区管理部门在近年来进行了保护和修缮,推出了红色系列活动与新型项目,以红色旅游业为轴,推出梁弄发展新模式。

在梁弄镇南边坐落的横坎头村。为学习ldquo;回信精神rdquo;,实践团一行来此访问学习。在红色村史馆中,团队成员们了解到,结合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横坎头村党委和村民上下一心,围绕红色主题,从ldquo;四个方面rdquo;进行建设,利用好红色资源展开一系列活动,成果斐然。昔日的贫困村已成为中国大地上农村振兴的典范。

多维探寻乡村振兴,揭秘产业特色发展

在农业发展方面,就余姚特色的农业建设问题采访了余姚知名果园ldquo;百果园rdquo;的负责人,就果园的种植规划与政府帮助两个方面进行询问。 在交谈中,负责人汪先生提到:梁弄临近大海,气候变化大且农民技能水平的现状不理想,因此要采取ldquo;精品化rdquo;ldquo;适合化rdquo;的方法,选取合理的配置。同时汪先生结合现代科技水平,合理利用农业废料,并以此为契机开始蘑菇的种植培育与副产品加工。:ldquo;农业不同于其它业,想靠吃补助盈利是不可能的,不靠别人,发掘自己,才能搞好。rdquo;关于政府补助,王先生认为这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靠自己,也许就是余姚人民获得农业成功的奥秘。

文化发掘振兴乡村,产业优化促进发展

文化旅游是余姚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其中以河姆渡文明为代表的史前文化是余姚面向世界的一张金名片。实践团队来到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进行参观。观看介绍片,鉴赏出土文物,更好的了解河姆渡文化。随后实践团队采访了博物馆的姚副馆长,针对史前文明在余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提问,姚副馆长:ldquo;近年来,博物馆不断地推陈出新,在优化自身品质、建造原始生态园的基础上,还多次举办研讨会,邀请知名院校进行研究,扩大影响力。以史前文化为中心,通过文化影响力和相关产业减少建设控制地带影响,以此来促进当地乡村的发展。

实践服务团针对余姚政府在特色旅游业建设方面的政策对文旅局办公室主任何喆女士进行了采访。何主任表示,近年来,余姚市政府就多次投入资金对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进行保护性修缮,进行新规划如重整浙东抗日根据地文化干校遗址,围绕横坎头村建设新的文化大礼堂等以红色教育为轴的系列城乡新规划。余姚政府每年以节庆的方式举办大小活动40余次,以此来聚集流量,提升关注度,促进产业发展。

实践的最后是团队成员针对近日的所得进行的总结与学习。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对余姚的新时期建设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以红色为底色,四大文化作为文化动力,革命精神为引导,沿着红色旅游,特色农业,智慧宜居三条道路,全方面、有特色又符合实际地助推余姚的乡村振兴事业。事实证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余姚人民已经凭借着他们流传下来的革命精神,通过奋斗走在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振兴之路上。

而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习余姚人民ldquo;面对市场,不等不靠,实事求是,灵活多变rdquo;的精神,更好的为中国的伟大复兴而奋斗(金子淇,黄河源)